( 八 ) 3. 找醫生求診 (十二之二)

找醫生求診(十二之二)

醫學常識拾錦

慎揀醫生於前戒江心謀補漏於後

  文

一九七零年,我在台灣旅遊途中不幸被風吹入眼中一粒細沙,本屬無恙,打算回

菲找眼科醫生診檢。在菲信步走入一家眼科診所,這位眼科醫生一一否定我所陳述情形

。他一不問、二不聞、三不望、四不切、一口咬定,此疾非同兒戲。形容眼睛感染非常

嚴重,自矜自是,小毛病變成大眼疾,他未經我同意,擅自用紗布封我左眼,一面打針

,一面包藥,關心切念,千叮萬囑:「每隔一天回診一次」。回診時照本宣科,依樣換

紗封眼,打針包藥,煞有介事,活像真有那麼一回事似的。其實他是笑裡藏刀,滿口慈悲,心腸狠毒,不顧病人安危,祇圖診費,藥金。所以看病不要取火泉源,方法錯誤,

徒勞無功,反而受害。

我這樣忍了十二個白天,十二晚上,不敢跨出大門半步,譬猶殺頭而便冠。屈指二週不見效果,我終於另找眼科劉醫生診治,他揭開紗布一看,掩口葫蘆,不禁微笑「

你找隔街父子同科的那位醫生?怪不得紗布封眼」。他拿給一瓶眼藥水說:「滴後便可

痊癒,沒有眼疾,不必回診」。醫者父母心,有人醜態百出,有人德高望重。像劉醫生

這種好大夫,不是沒有,確實很少,因為他無私,苗而秀,秀而實,人品高貴清雅,修

養德行是為做善事,不期回報。聰明之所貴,貴呼「前車覆,後車戒」,從中吸收教訓

,事半功倍。

醫生古有割股之心,良知良能,天賦道德觀念水準很高,古時有割股肉做藥餌,

高潔情操的醫生,今日少有再世的華佗。醫生本是一群資質優秀醫療專業人才,令人敬仰。或許今日時代不同,眾生賢愚不等,也就如五谷良莠不齊,禽魚不結侶,冰炭不同器。

找醫生看病,二週不見效果,千萬不要守株待兔,必須更換醫生。不知活變通

,坐失良機,待病情惡化,悔之莫及。找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」的醫生,不要找眼不見「輿薪」的大夫。用權然後知輕重,用度然後知長短,物皆然,心為甚。要生存華屋處

,莫零落歸山丘。

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學院教授J. GROOPMAN M.D.在其大著《醫生是怎麼想的》《HOW DOCTORS THINK》坦承醫界存在很多問題。据他統計,美國有五分之一的病

人被誤診,因此冤死年達九萬人。莫說荷露有圓便是珠,誤診不洩無得曉,冤死焉知不

是鬼?

這位婦人如果一開始就伴病人找其「家庭醫生」或「內科醫生」,其結果可能會

完全不一樣,蓋這二科大夫什麼疾病都診,幫病人抽血、驗尿、測心電圖、量血壓、听

心跳、測超音波、是疾病「把關」,「過濾」醫生,小疾開個藥方,吃點藥就好,大病

介紹專科醫生轉診。既把關又保險,切勿臨崖失馬收晚。病臨危險邊緣,才回頭補救

,不是上上之策。

美國保險公司明文規定投保人未經「內科醫生」診治之前,不准看「外科醫生」

,由此證明「內科醫生」對病情「把關」的重要。反治病切戒船到江心謀補漏,為時

已晚,非明智之舉。

由於醫療技術進步神速,現在一般都採用「內視鏡」治療眼疾,不論青光眼或視

網膜,用「內視鏡」治療傷口小,復原快,又因能自由轉動,看到傳統手術不易見到的

角落。

也不是任何疾病都找內科醫生,如眼睛紅腫,當然直截了當看眼科;鼻子發炎,

找鼻耳喉科,避免走冤枉路。其實內科也不是科科專業,醫療學識也不是科科無限。因

病情況找相對內科醫生先診,找一個心像一片磁針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醫生,一心一意,一心一德澈底為病人治病,才是上策。不要錯認病人由醫生一手治療,就一了百了

,一通百通,殊不知許多誤診因此發生,所謂病不離主是也,非慎無以致全。

醫生修養人生宜沖粹,如近春溫;省察自己宜嚴謹,如近秋肅,心一疏漏,萬事

不可收拾;也是錯誤的根源,不論大事、難事、煩事反映醫生處事的責任心。

 篩檢「癌症與病源」不宜常常掃瞄,會傷害身體,必須自己拿,切勿等閑視之。

Hits: 2986